成对饲养与群体饲养的优势

20. November 2025 — TwinHousing, 科学#群养 #迷你群 #一对
犊牛群养可提升动物舒适度和产奶能力。为何成对饲养和群体饲养对犊牛和牧场主都有好处,请详见下文。

关于犊牛最佳饲养方式的问题,多年来在实践和科学研究当中一直都存在着深入的探讨。单独饲养、成对饲养与群体饲养之间的对比尤为突显。最新研究表明:犊牛的社群饲养方式,如成对饲养或小群体饲养,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对动物的健康、行为和产奶能力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本文是 Jason Hayer(Neumühle 牧场)博士发表研究成果的摘要。

在犊牛的传统饲养方式中,单独饲养方式仍占据主流

在德国,犊牛出生后通常会立即与母牛分离,然后首先采用单独饲养方式。通常在两到三周后,才会转入小群体饲养。在国际上,饲养方式的差异较为显著:

在爱尔兰、西班牙和希腊,犊牛从一出生就采用群体饲养方式,而在美国,犊牛在整个饲饮阶段中都采用单独饲养。但在自然条件下,犊牛从一出生便会与同类及母牛共同生活在社群环境中。

犊牛社群饲养的优势

如同人类及其他动物一样,生命的早期阶段影响深远。社交接触对动物健康、行为及产奶能力等各个方面均产生积极作用。科学研究也证实,与单独饲养相比,采用成对饲养或群体饲养的犊牛在短期内展现了诸多优势

  • 在断奶前金额断奶后提高饲料和饮水量
  • 更佳的日增重表现。
  • 在新环境中,犊牛感受更少的压力和恐惧
  • 在转栏、断奶或经受疼痛性处理时,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 更高的认知能力——成对饲养的犊牛学习速度更快,适应变化的能力更强。

结论:社群饲养的犊牛更健壮、更具好奇心且更具抗压能力。

认知发展差异

犊牛认知发展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项研究分别对单独饲养与成对饲养的犊牛进行了专门的测试,以便评估其认知能力。在早期阶段,单独饲养犊牛与成对饲养犊牛的学习速度相当。然而在“逆向学习测试”阶段(参见图示),成对饲养的社群犊牛表现出明显更强的适应能力,表明其认知发展水平更高,也更善于应对新环境。

这种早期认知优势对奶牛产生的长期效应是更强的产奶能力与更好的健康状态

这种优势并不会随着犊牛日龄的增长而结束。在长期观察中,犊牛社群饲养方式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研究犊牛饲养方式对未来终生产能影响的试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并不常见。但现有研究表明存在以下趋势:

  • 产奶能力更高:成对饲养的母牛在第一次泌乳期表现出更高的产奶量趋势。
  • 繁育问题更少,第一次泌乳期前的存活率更高。
  • 母犊牛更加活跃:成对饲养的动物更具好奇心、活动性更强、恐惧反应更少。进食耗时更长——即使在牛厩密度高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 融合能力更强:回避同类的行为减少,社交关系更紧密,具有更强的主导力。

动物舒适度与经济效益:多方共赢

犊牛社群饲养方式不仅为动物提供了舒适的生长环境,也为牧场带来了经济效益:

  • 比单独饲养更具劳动与空间效率
  • 抗压能力强的犊牛减轻了管理负担,尤其是在使用了需要犊牛不断重新适应的技术设备时(如自动饲饮设备、饲喂机器人、自动挤奶系统等)。
  • 应对未来的法律挑战: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 建议尽可能避免采用单独饲养。

由此可以明确:成对饲养与群体饲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模式,兼顾动物舒适度与经济效益

结论:犊牛群养方式值得推广

研究结果表明:社群饲养的犊牛发育更好,恐惧反应更少,未来的产奶能力更强。动物舒适度、产奶能力以及牧场主三方面收益均衡。

犊牛饲养从业者应认真考虑成对饲养与群体饲养模式——科学研究表明,采用群养方式的犊牛更加健壮

为填补该领域的知识空白,Neumühle 牧场正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开展由德国联邦食品与农业部资助的研究项目“Kalbzu2t”。该项目旨在对比犊牛出生后 28 天内不同饲养方式(单独、成对及小群饲养)的差异,并探究这些方式对奶牛后续产奶性能及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

联系方式
犊牛手册

Holm & Laue 犊牛手册